- 个人成长

年后转职潮来袭,我该转换跑道吗? 3个问题检视该不该离职
年末将至,许多人都想转换跑道,换换工作。然而,想在年后转职,却提不起勇气的人也不是少数。工作就像在和情人交往,只要有了「想离开」的念头,就该好好思考这间公司到底适不适合我?不确定是否要转换跑道;害怕转职后没有想像中好;又或是想离职却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下定决心等等,种种的问题纠结在脑袋,令人一个头两个大。如果你也遇到了以上的烦恼,你可以问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确认自己的心是否还在现在的公司;以及是否已经做好转职的准备。 想离职?问问自己3个问题 问题一:公司有满足你的需求吗?梦想固然重要,但实际面还是要纳入考量。转换跑道前,问问自己对于福利、薪水、通勤距离和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公司愿景和老板理念是否与自己相符?若满意的程度没有超过六成,就该好好考虑转职了。 问题二:是否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若这份工作无法带给你成就感,就代表你的能力远远超越现在的职位。也就是說,只要你愿意多去尝试、转换跑道,绝对可以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此外,一个无法让你获得成就感的工作,容易把你塑造成社会中的行尸走肉。若持续的将时间耗在那,到未来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时,只会留下满满的空虚。 问题三:你开心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也最难达到。很多人会觉得「哪有工作是开心的啊?」但转职前,有件事必须好好思考:工作占了人生中的三分之一,如果做得不开心,岂不是白活了吗?所以认真想想自己做得开不开心也是件重要的事。 如果以上的问题都是否定的话,不用因为现况无法符合自己期待而难过。反之,你可以放手追逐你的梦想、转换跑道,朝更伟大的目标前进;而问完以上问题,却还是犹豫不决的,不用着急,你只是还没准备好转职。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整理现况再转换跑道也不迟。 延伸閱讀: 大家是不是都討厭我? 3個方法讓你增加自信員工表現差強人意?企業教練幫你拴緊企業中的小螺絲如何讓自己快樂? 經科學證實 5個快樂的方法

大家是不是都讨厌我? 3个方法让你增加自信
增加自信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只要是人,都会有没自信心的时候。这时,你只需要做几件事就能增加自信,让你重拾自信心!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外表不好看、个性不讨喜,也没什么才能?感情上,总认为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事业上,老觉得同事、长官对你有偏见?在这庸庸碌碌的现代,每个人都为了生活,甚至是生存,舍弃了许多事。舍弃了梦想、理想;渐渐地,舍弃了创造快乐的本能。负面想法充斥在每日的生活中,批评、恶言,使得自己越来越没自信心。 亚洲国家的传统教育要我们精益求精,好还要再更好。这样的环境,塑造了我们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格。总是追求完美,且总爱时不时对自己挑三拣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但,没有人是生而完美的。 没自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想要变得更好,却老是在否定自己!不断地批评自己,并不会让你增加自信、变得更好,只会让你压力更大、更没自信。 想要增加自信,你可以试试以下三种方式。 方法一、增进自己的优点 想要增加自信,你必须先肯定自己。并不是要满意自己做的每件事,而是先从小事开始认同。 问问别人:「我有什么优点?」若有人说你是个很热心的人,你就可以发展这项优点,去帮助更多人;又或者有人称赞你很会做菜,你也能精进厨艺,培养这项专长。 专注在精进某件事上面,就能慢慢建立起自信。 方法二、每天鼓励自己 除了培养专长外,你也可以试试每天给自己鼓励的话。 像是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做得很好」、「你很努力」或是「你是最棒的」等,这类正向的语句。根据吸引力法则,只要不断地鼓励自己,你将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方法三、记录下自己的好 将自己表现得不错的事记录下来,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写三项优良事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当你又对自己没自信时,把日记拿出来看看。其实,你比你想像中還要優秀! 增加自信不僅能使生活更加快樂,也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若你是个对自己没自信的人,不妨试看看以上三种增加自信的方法,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 如何让自己快乐?经科学证实 5 個快樂的方法 工作壓力大想死? 三步驟粉碎壓力!讓你更認識自己,6

如何让自己快乐?经科学证实 5个快乐的方法
「如何讓自己快樂?」是所有人畢生的功課,也是許多人不停在追求的事情。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快樂的方法,擁有負面思想也是無可避免的。 究竟快樂的方法有哪些?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所有的人都是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與特質,快樂的方法也就不一樣。以下分享6種可能適合你的方法,告訴你如何讓自己快樂。 方法一 多微笑 每天出門前,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笑一下。 研究指出,当人微笑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会使人感到快乐。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低落时,提醒自己「笑一下」。而这个微笑并不是单纯的「假笑」,是需要尝试「真实的笑」。将嘴角向上,使眼睛自然地眯在一起,甚至可以想想有趣的事,让自己放声大笑。 微笑的功效不仅如此。除了使自己更快乐,时常微笑也能让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和思路都会有所提升,在工作表现上将更加出色,可说是一举两得。 方法二 多运动 运动不只是为了要身体健康,同时也是舒缓压力、增加喜悦的一个方法。 一天给自己 7 分钟,选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像是饭后散步,或是早晨的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幸福优势》( The Happiness Advantage )一书里提到了一项研究:有三组忧郁症患者透过药物治疗、运动或两者结合的方式治愈了忧郁症。而这个研究令人惊讶的是,仅仅服用药物治疗的组别,在后期复发的机率有 38 %;药物、运动结合治疗的有 31 %;单靠运动治愈的只有 9 %。由此可知,运动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方法三

厌世不是罪 自己释放负能量吧!
厭世的人生有那麼糟嗎?看什麼都不順眼、感到每件事都好麻煩、覺得活著好累!很多人覺得厭世只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其实,能擁抱負能量的人,心理狀態往往是更加強大! 你是否總是看什麼都不順眼、感到每件事都好麻煩、覺得活著好累?也許很多人都覺得厭世只會帶來負面影響。然而,研究指出,過度的正能量反而會使得壓力變得越來越沈重;能擁抱負能量的人,心理狀態往往是更加強大。 釋放負能量先適度展現,厭世讓你釐清現實 釋放負能量首先適度地展現負面能量,不但是宣洩壓力的一個好方式,也能在關鍵時刻避免危機發生。 知名精神科医师林耕新在201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过度的正面思考会让人忽略真实存在的危险与困境。在意识到那些危机后,便会变得无法适应现实,进而造成心灵更加忧郁。 就像是在驾驶车辆,过度乐观的人也许会认为「只要我是安全驾驶,我将能平安到达目的地。」;厌世的人或许会这么想「就算我驾驶得再怎么安全,还是有可能被别人撞。」而现实则是,意外总是来得出其不意。当其他车辆意外冲撞过来时,厌世的人反而能比乐观者更快注意到危险的存在,并尽可能地避开。 过度乐观使情绪更低落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Julie Norem和Nancy Cantor,在1986年发表了一篇广为人知的论文。其中提出了两个名词,战略乐观与防御悲观,也就是「策略型的乐观」及「防卫型的悲观」。 拥有「策略型乐观」特质的人,善于想像美好的结果,并希望能尽力去完成它;而「防卫型悲观」特质的人,则是用消极的心态去预测可能会发生的错误,且在作业时尽可能避免错误。虽然这两种类型的人,在处事上都能有相当的成就。但相较之下,「策略型的乐观」的人又比「防卫型悲观」有机会产生较大的压力,这是由于期望落空的缘故。 此外,Julie Norem也在她的书(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中表示,厌世的负能量往往能变向转为正能量,在工作上展现出更好的成效。 厌世不是罪 过度乐观更危险 除了以上所说的观点,许多研究也指出 —「必须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容易造成更大的压力。 像是2016年的情绪期刊(Emotion)所刊登的「强迫保持正向思考是否比较快乐」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Sophie

完成人生目标清单小菜一碟!一辈子受用的独家秘技
人生目标清单看似遥不可及,想完成却总是力不从心?完成目标的方法百百种,但究竟哪個是真正有效的呢? 買車、买房、环游世界、结婚、生子、晚年生活…,想做的事很多,但究竟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今天就来告诉你,如何靠着「三个问题」,讓自己順利達成人生目標!! 每個人都有幾個人生目標,但要从何开始努力并且完成,才是最困难的一件事。要怎么知道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呢?首先,你必须厘清「三个问题」。之后,「该如何开始?」便会迎刃而解。 三个问题 帮你完成规划人生目标清单 1.我想要什么?列出人生目标清单,集中火力达成梦想。这份人生目标清单项目不用太多,因为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梦想出现,且过多的目标反而不切实际,无法全力去达成。所以列出最多五个大目标,以及希望能在多久前完成。不论是生理需求、人际关系,又或是职涯规划、未来期许,都可以当作是一个目标。例如:我想要在十年内买房。 2.什么限制了我?厘清现状,考量自己的身份,并思考家庭、工作、社经地位限制了我什么。有梦最美,但也必须向现实低头。不过别担心,现在低头不代表未来抬不起头。搞清楚现在的处境并非是要自己放弃梦想,而是让自己朝对的目标,更快速地迈进。问问自己阻碍我达成人生目标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并将它们一一记下来。例如:我没有足够的存款。 3.我该如何打破限制?找到现在可以做的事,并着手进行。只要真心想做,什么事都做得到! (撇除违背道德伦理的事)。但万事起头难,要如何开始才是最大的考验。因此,「规划」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设立人生目标、厘清现实后,也知道遇到了什么困难,就可以着手开始规划,将大问题变小问题,小问题变没问题。例如:明天开始节省花费,一个月花费减少两千元。 备注:当你到了第三步时,该完成的任务也许还有点困难,这时就继续将这个问题拆解成更小、更容易达成的问题。也可以将任务订定更具体、更详细的完成时间及完成方法。例如:每个月少买两件衣服。 用对方法 人生目标清单中的买房也不成问题 在「规划」时,必须不停问自己以上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什么限制了我?」、「我该如何打破限制?」。此外,也能运用重复问同一套问题,让「规划」更完善。例如:从原本的「我想要在十年内买房,但是我没有足够的存款,所以我该节省花费。」延伸至「我想每个月减少花费2000元,但购物欲望让我花太多钱,所以我以后一个月少要买两件衣服。」问题到了最后,也就是「一个月少买两件衣服」,已经是个容易达成的目标了。从此着手开始完成人生目标,将显得容易许多。 既然规划的方法有了,那就打铁趁热,拿起手边的纸跟笔,马上描绘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蓝图吧!至于如何描绘呢?我们可以运用心智图来分析这份人生目标清单。范例如下: 从大目标(十年内买房)出发,找出了收入及存款不足是最主要的阻碍。因此,在下一个分支就可以以这两点呈现,并注明收入及存款不足的主因。不停地探究下去,就能厘清目前的我所能做的事,也就是阅读管理书籍、上沟通课程以及一个月少买两件衣服。 实务为主 心法为辅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或听过《秘密》这本书 — 只要有人生目标,且想达成目标,你就会朝着目标前进。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你想完成某件事时,自然地会着手进行规划。渐渐地,浅意识将会告诉自己必须完成它。日本有位34岁的女子咲,靠着15年的省吃俭用,买了三栋房子。她所运用的心法就是在记事本上立下人生的目标:自己将在29岁时买下第二栋房子;并在34岁时买下第三栋。如此一来,梦想自然而然会更接近现实,也会顺水推舟地完成。(延伸阅读:省吃俭用连买三栋房!日本27岁女孩立志购屋 节目6年后采访已经是包租婆) 人生目标清单 从现在开始完成!综合以上几点,可得出一个结论:完成人生目标的方法就是向自己立下誓约(人生大目标),接着不停地问自己「我想要什么?」、「什么限制了我?」、「我该如何打破限制?」,并马上着手进行规划。完成人生目标并不难,困难的是你愿不愿意为了目标花心力去规划,并且为了它做努力。最后,还是老话一句,只要有心,一定办得到!朝着自己的梦想勇敢向前吧!

工作壓力大想死? 三步驟粉碎壓力!
工作壓力大到讓你的生活亂了腳步?面臨主管的打壓、同事的竞争,努力扛下责任生活的你,背后却是缴不完的房贷、稅金,无力、无助压得你喘不过气。 人体就像是一个气球,给了太多的空气,造成过大的压力,总有一天会因承受不住而爆炸。工作壓力大是現代人的通病,若是放着不管,恐怕会影响身心健康及人际关系,甚至与最亲的家人距离愈来愈远。但究竟要如何适当的排解工作压力呢?让我们给自己十分钟,好好思考,壓力對自己而言是什麼吧! 工作壓力大想死? 必須先認識壓力 壓力源是從哪來的? 不停忍耐加上無法釋放,导致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当压力没有适当的解放,只会恶性循环,使压力无限扩大。職場上紛紛擾擾,出了社會的你一定都知道。同事間的猜忌、主管的不信任、堆積如山消化不完的工作…,想要改變卻不知如何是好。明明自己很努力,卻有人在背後扯後腿,但礙於維持同仁間的情誼,你總是擔任包容體諒的角色。但你是否想過,在包容他人的同時,有多少的怨氣、怒氣、无奈吞进了你的肚子里?一点一滴的使你压力越来越大,进而工作压力大想死。 工作壓力將如何影響你? 適當的壓力使人成長,但若是压力调适不当,过多的压力只会让身心无法负荷、健康亮起红灯。压力是种慢性病,它的影响力远大于你的想像,不停地侵蚀着你的身心。不只是内心因压力而郁闷,导致情绪不稳定,身体也会出状况。内分泌失调、心律不整、肠胃疾病、免疫力下降,甚至是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的风险。 中华民国心脏基金会曾针对国内三大都会区的一千多名上班族做职场调查,其中有将近八成的受访者每天工作超过七个小时,更有一大部分的人因工作压力而几乎天天失眠。别小看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威力,正视它所带来的影响,才有办法有效地解决它。 因为工作压力大而走上绝路的案例已非鲜有耳闻,过劳而使健康出问题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该如何有效地化解压力呢?作家约翰‧米勒曾在他的书中提到,「你无法改变他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所有的不愉快接踵而来时,只能改变自我,调适心态、调整工作步伐才是解决压力的关键。 喘口氣吧! 釋放工作壓力三大招 安排時間是門藝術,放鬆也是行程的一環。 不只是事務執行的時間安排,放鬆時間的安排也是必要的。將自分內的事務一條一條列下,按照輕重緩急去排序,再一樣樣解決。時時注意自己是否有所延誤,也切記勿拖延。一旦第一項拖延了,後面的任務也會隨之趕不上預計完成時間,使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至於在下班後的時光,或是能喘口氣的假日,安排一段放鬆、無憂的行程吧!不論是在家看電視、聽音樂、發呆,又或是與家人出外郊遊,都是不錯的選擇。 也許有人會認為,特地安排放鬆是在浪費時間。然而,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間歇性的壓力使大腦細胞活化,虽能有效加强记忆;但持续的压力,会使大脑抑制新细胞的发展,进而导致效率降低,所以适时的放松是相当重要的。此外不妨也将短暂的放松放入工作清单中,在忙碌之余也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活化脑细胞,工作效率才能有所提升! 轉換工作模式、正向回覆自己是进步的开始。 多多尝试不同的工作模式,也可以问问其他人的建议,让自己的工作能力愈来愈进步。然而,不是每件事都能在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完美落幕。像是遇到主管、同事处处刁难你的情况。这时,只要改变心态,用正面词句回覆自己,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这是个磨练的好机会」,又或者「他只是在嫉妒我,我要更努力往上游,讓他啞口無言」,那心情就會平復許多,工作壓力也會隨之減緩,甚至還能讓工作能力逐漸上升。 此外,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內容是,只要提醒員工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他們就會更有幹勁,進而變得更具生產力。所以時時提醒自己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也是舒緩壓力的方法之一。 別自己硬撐,有人可以協助你! 當發現壓力已經大到令你不舒服時,不要害怕尋求協助。壓力人人有,那並非不正常,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壓力崩潰的人也並非抗壓性低,而是比其他人更愛逞強。如果以上方法無法幫助到你,那就是時候交給專業的了。像是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1995或是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都有專業諮詢師為你排憂解悶。參與過諮詢的人中,也有八成以上表示專業諮詢有效解決壓力。 倘若你認爲壓力還在可控制範圍內,但還是時常感受低落情緒,不妨參與一些心靈探索相關課程或是調節情緒壓力的課程,專業師資也能為你量身打造,給予有效的協助。要記住,壓力大不是病,但壓力大起來要人命。不要忽視壓力,自我溝通、尋求親友或是專業諮詢,別總是一個人硬撐,那是不健康的!用对方法 从压力中解脱 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2019)針對各個國家進行壓力指數調查,資料顯示,台灣位居壓力指數排行第二名,並有96%的人經常感受到壓力。可見在台灣,壓力是個多麼普遍的現象,甚至是變成了習慣而漸漸無視了他。 壓力,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許多。不僅牽扯著人體系統,還關係到心理學的議題。花點時間了解自己的壓力,才有機會和它

如何一次達成目標管理?5方法,先從「放下」開始
目標管理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太多的想法或目標同時進行,會使人被壓得喘不過氣,遇到這種時候,該怎麼做? 目標管理要實行,但同時追求多樣的目標是件困難的事情,例如:新年的時候為自己設下新目標,要求自己每天早起、寫作、健身及大量閱讀。這當中的每一件事對我們都很好,因此我們通常會很興奮地開始執行,結果一天天過去後卻發現,自己怎麼越來越沒動力?接著便漸漸開始犯起「拖延症」,到最後,我們很有可能連半個想法都沒有去落實。 當自己同時被太多想法或目標淹沒時,不妨試試以下 5 種方法: 目标管理作法一、为自己的目标设定「迷你期限」 英国历史与政治学者──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在 1957 年提出了「帕金森定律」,此定律又称为「芝麻绿豆定律」,意旨「花费大量时间讨论无关紧要的琐事,对于真正重大的决议却快速了结的现象。」当我们在同一项任务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被「帕金森定律」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舉例來說,如果给我们一周的期限来完成原本只需 3 小时的任务,我们将会不知不觉增加这个任务的复杂性,并且在这一周的时间当中不断拖延。对抗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为自己设定「迷你期限」,强迫自己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 如果想要试着展开行动,可以从建立「日常任务清单」开始,概略地附上每项任务完成所需花费的时间,并且将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都减去一半,要求自己把这个时间做为期限,在这之前完成任务。 目标管理作法二、善用 80/20 法则 通俗地来说,80/20 法则说明了我们所付出的 20 %,会为我们的任务结果贡献其余的 80 %。舉例來說,想减肥的人必须去健身运动,有些运动项目(如高强度短跑)只需花 20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3大心法找回行動力,第一步先認識自己
社交恐懼症,是許多人有的症狀,你是否有過明明有很多事想做,卻怎麼都提不起幹勁?好不容易放假,只想待在家裡,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全身都沒有活力?一開始躍躍欲試,後來卻都不想做,最後什麼都沒有完成?其中認識自己是關鍵,到底該如何認識自己,才能夠幫助自己更有動力呢?以下分享3大行動力心法,推薦給渴望有效自我改變的人。 克服社交恐懼症第一步:认识自己,我的心魔是什麼? 認識自己,看起來似乎很抽象,更口語一點的說法,就是「剖析自我問題」。 無論是想減肥、學語言、練習某種技能,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些改變並不簡單,自我改變的關鍵在於認識自己,而不是挑戰意志力。想要進行自我改變,第一步必須剖析自我問題,也就是把過往失敗的原因找出來,去釐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在哪些狀況下自己沒辦法堅持所造成的? 第一步很難,卻很關鍵!因為,认识自己,必須要能承認自己的弱點,並挖掘自己之所以屢次失敗的原因,否則永遠都是在錯誤的地方努力著。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提出了「習慣迴路」理論,作者表示想要破除舊習慣,養成新習慣的自動導航機制,認識自己的關鍵在於自我察覺力。 習慣不能改,卻可以替代,第一步先認識自己,找出內心的自動導航機制。例如:一個想要減肥的人,總是戒不掉上班吃點心的習慣,唯有認識自己並挖掘核心問題,才會發現自己戒不掉零食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想逃避工作壓力等等,掌握核心問題之後,這才對症下藥付諸行動力,替代行為可以找人聊天或嚼口香糖來紓壓,針對問題的行動力才能有效地自我改變。因此,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鍛鍊。 克服社交恐懼症第二步:設定目標,我真心想要什麼? 光是承認自己的弱點還不夠,還必須認真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例如:我到底渴望什麼?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到底想完成什麼事情?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在別人面前呈現一個怎樣的自己? 設定目標超關鍵!就好比你今天想要去某個地方,如果你沒有目標的話,就連怎麼去?去到哪裡?花多少時間?這些根本沒有頭緒,更別提會有什麼行動力了。 若沒有把真正想要什麼搞清楚,怎麼努力都是白費的,甚至可能讓自己跟目標背道而馳,最後根本離自己想要的事物越來越遠。你會發現,很多人並沒打算玩真的,比方說,很多人整天喊著要減肥,但嘴巴依然吃不停。因此,若是渴望讓改變真正發生,就要為自己訂出一個目標。 關鍵來了!設定的這個目標,必須是你自己看得見,旦又有一點挑戰的感覺,你必須要脫離現在的舒適圈才能去達成,但這個目標又不會讓你完全做不到,因為設定合適的目標,才會讓你相信自己其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一開始太貪心,設定的目標太大了,大到讓你的心裡沒辦法相信,那麼設定這個目標,對你而言是沒有意義的,設定目標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付諸行動力的方向。 唯有,設定了目標之後,每天早上起來才會知道自己到底要完成什麼?有哪些事情自己應該要去做?雖然這個目標,現在離自己還有點遠,但是沒關係,它確實是可以完成的,唯有「真心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到,才不至於一下子就放棄了。 克服社交恐懼症第三步:評估現況,我願意犧牲什麼? 第一步找出核心問題之後,也設定好合適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了,接下來就得知道自己目前有多少資源,評估自己預備怎麼達到這個目標?畢竟一廂情願地為自己訂目標是空泛的,因為很有可能自己根本沒有達成那目標的條件。 毕竟,跑馬拉松是目的,一個有在跑步的人跟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賽前擬定的運動計畫就會截然不同。因此,弄清楚自己到底欠缺什麼至關重要。 第一:了解自己的實力到哪裡? 第二:了解自己跟目標的距離? 這樣子,才能夠拿自己擁有的資源去交換自己渴望的目標,例如:用汗水與時間去交換身材;用心力與金錢去交換語言能力,畢竟沒有人可以什麼都要,藉由評估客觀條件與了解現況,貫徹3大行動力心法,獲得自己真正渴望擁有的人生。 看到這裡,迫不急待找回行動力了嗎?最後,不妨寫下兩件事:1寫下一件想達成,卻一直未能達成的目標。2這個目標對你的意義?達成之後有什麼好處?如此一來,距離夢想,又更近一步了。

让孩子认识自己,激励自主学习,亲子关系不可忽略这3个沟通技巧
「為什麼他們都不肯多用功一點!」孩子總是不主動學習,親子關係中父母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啊!親子關係中,許多父母渴望孩子跟自己無話不談,卻忘了傳達愛的溝通技巧,不少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技巧近乎於零,常以責罵批評、嘮叨碎唸、威權命令等取代對孩子的關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跟你說學校的事了。 以下分享3大關鍵溝通技巧,協助父母與孩子建立美好親子關係。 為什麼孩子會在父母面前禁閉心靈呢?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孩子在想什么?面臨怎樣的問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秘密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動物、有人物、有夢境、有情緒,雜亂無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經常打開來看看,有一天當你不經意地打開時,也許會從裡面跑出一只老鼠來,嚇你一大跳。」 許多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不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一昧以自己的想法主觀去推斷,這樣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緊張。如此一来,無論父母怎麼激勵孩子,結果都會是「恨鐵不成鋼」。別忘了,沟通技巧,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讓孩子更認識自己方法一、不當法官,學做律師,聽孩子把話說完 如果,孩子一發生問題,父母就立即當起「法官」教訓孩子,等於直接斷絕了進入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家長也不例外。尤其,當父母以權威式或指責式的口吻,很容易讓孩子引起極大的反彈。因此,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務必先放下評估判斷,要以開放的心胸和關心的口吻,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想法,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嘗試去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在親子關係中,第一個溝通技巧,就是「理解」。放下預設立場與批判,花時間去傾聽孩子真正的想法與需求。 例子A:這太困難了,你不可能完成。➙ 只要,你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讓孩子更認識自己方法二、不當裁判,學做啦啦隊,給孩子需要的支持 親子關係中,有些父母喜歡幫孩子做決定,自作主張去當「裁判 」,用干涉與限制來保護孩子,最常聽到的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甚至直接為孩子做決定。回到課業上,即使孩子表現不那麼突出,只要父母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引導孩子以正確心態面臨失敗,扮演好孩子的「啦啦隊」,以支持代替限制,父母就會是孩子最有力的後盾,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做主,才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與自信。 在親子關係中,第二個溝通技巧,就是「尊重」。放手,讓孩子學習做決定,他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有被給予機會,學習如何去做。 例子B:隔壁小華不是跟你同班,也在同一個補習班,人家就不錯,你怎麼每次都不如他?➙ 只要學習他的方法,然後認真去做,你也可以有辦法! 讓孩子更認識自己方法三、不當老師,學做朋友,與孩子平等交流 孩子需要傾聽,父母卻給了他們一大堆的建議,卻說這都是父母的愛。在親子關係中,一旦父母只想當「老師」下指導棋,孩子跟父母永遠是不平等的。唯有父母願意與孩子平等相處,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引導孩子說出真正的感受,才有機會跟孩子當「朋友」,與孩子一起分享過程的艱辛與快樂,波折與歡笑,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親子關係中,第三個溝通技巧,就是「平等」。放下家長的架子,蹲下來與孩子對話溝通,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 例子C:連這些也做不好,我真是。➙ 你現在可能做不好,但沒關係,慢慢往這個方向努力,就會越來越擅長了。 父母愛孩子,卻無法永遠保護一輩子,孩子只有去經歷,才有機會蛻變長大成人。父母在家庭的角色,只是扮演一個管理者,掌握好這3大溝通技巧,幫助孩子更加獨立與自信,才能達到激勵孩子自主學習、健康成長的效果。